2025 07 月 05

鐵道專家探訪埔里鐵道文化,發現小鎮帶日治時期曾有段輕便車與鐵道火車、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電車鐵道,形成三鐵共存的現象,埔里鎮長廖志城感謝樵老師與鐵道專家考證小鎮曾擁有三鐵的精彩地方史!

黃 宏璣 | 情。人文

鐵道專家探訪埔里鐵道文化    在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老師與鐵道達人羅寅雄引導探索鐵道遺跡   耆老的記憶   重新認識埔里曾經的輝煌歷史    咸認在台灣鐵道發展不可或缺的地位

長年關注台灣鐵道文化的學者專家許乃懿(中)、王翔、楊立業與黃永秋(左二)等於7/4日在潘樵老師引導下深入探索埔里地區鐵道文化遺跡。

「國家鐵道博物館」即將開幕,台灣鐵道專家發現埔里鎮在日治時期至八七水災前,曾有段輝煌的輕便車鐵道、火車鐵道,還有台灣電力株式會社的電車鐵道三鐵共存的熱鬧景象,這是許多小鎮居民所不知的地方鐵道史;因地方文史工作者潘樵老師與耆老羅寅雄四年前合作出版《水沙連鐵道尋訪》一書,再次喚起國內鐵道迷重視並重新認識埔里鐵道文化;長年關注台灣鐵道文化的學者專家許乃懿、王翔、楊立業與黃永秋於7/4日在潘樵老師引導下深入探索埔里地區鐵道文化遺跡,專家們在地方鐵道達人羅寅雄協助導覽,埔里鎮長廖志城特別於金都國宴餐廳設宴款待,充分展現地方對鐵道歷史的重視。

埔里鎮長廖志城於金都國宴餐廳設宴款待鐵道文化的學者專家許乃懿、王翔、楊立業與黃永秋、羅賓雄與潘樵老師等,感謝專家與達人對埔里鐵道文化關注,充分展現地方對鐵道歷史的重視。

台灣鐵道文化研究先驅許乃懿醫師探索眉溪至福興鐵道遺跡      窄軌軌距罕見   肯定埔里糖廠鐵道系運送甘蔗等原料兼截乘客  在台灣鐵道史有非常特殊的歷史價值  認為埔里地區三鐵共構可說十分罕見

鐵道專家許乃(左前二)是台灣鐵道文化研究的先驅;他在眉溪與福興鐵道遺跡現場回顧埔里糖廠的鐵道系統擔負運輸製糖甘蔗及加工副產品,兼顧搭載乘客,直指這在台灣鐵道史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價值。

這次帶隊的鐵道專家也是家醫科醫師許乃懿,更是台灣鐵道文化研究的先驅;他在眉溪與福興鐵道遺跡現場回顧說,埔里糖廠的鐵道系統擔負運輸製糖甘蔗及加工副產品,兼顧搭載乘客,在台灣鐵道史具有非常特殊的歷史價值。一般糖廠採用的軌距為762公厘(約2英尺6吋),但埔里糖廠採用的更是610公厘窄軌,可說十分罕見。此外,日治時期配合日月潭水力發電工程,還鋪設了工程用的電車鐵道,與糖業鐵道共同建構成獨特的產業運輸網絡。

潘樵(中)陪同鐵道專家許乃懿(右一)造訪眉溪幾處鐵道遺跡,直指這難得一見,埔里的三鐵共構是台灣鐵道史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產業鐵道系統涵蓋糖業、林業、礦業與鹽業等類型  而埔里鐵道系統兼具糖業與電力工程雙重功能,是台灣鐵道史上一塊獨具價值的拼圖

潘樵(中)陪同鐵道專家許乃懿(左一)與黃永秋(右一)探訪眉溪幾處鐵道遺跡,直指這難得一見,埔里的三鐵共構是台灣鐵道史占有一席之地。

台灣產業鐵道系統涵蓋糖業、林業、礦業與鹽業等類型,而埔里鐵道系統兼具糖業與電力工程雙重功能,是台灣鐵道史上一塊獨具價值的拼圖。」許乃懿指出,透過「糖鐵國寶」黃乾樹的兒子黃永秋等地耆老的口述歷史與潘樵老師的水沙連鐵道專書與相關資料整理,逐步拼湊出當年埔里地區鐵道運行的脈絡與風貌。

鐵道達人羅寅雄回憶童年讀書搭糖鐵五分車      當年埔里有18條路線   他跑遍了其中17條    五分車遇陡坡以牛拖拉或人下車推解決

鐵道達人羅寅雄回憶童年讀書搭糖鐵五分車,當年埔里有18條路線,他跑遍了其中17條。圖/攝自埔里圖書館資料照片

羅寅雄表示,童年搭糖鐵五分車上學,月票一張3.4元,當年埔里三鐵長達100公里,當年小鎮有18條路線,他跑遍了其中17條!他回憶說,從住家小埔社至埔里7公里要走1個多小時,搭小火車上學只要一刻鐘!有趣的是五分車遇陡坡以牛拖拉或人下車推解決,會車要有一方把車體抬到路邊讓路,再抬回軌道復駛,下坡就拉車輛手煞車自然滑行!清晨露水重司機車要在火車頭前灑砂子幫忙止滑煞車。

鐵道達人羅寅雄回憶童年讀書搭糖鐵五分車,當年埔里有18條路線,他跑遍了其中17條。

根據資料的記載,台灣鐵道發展起於清光緒3年(1877)為了運送煤礦所需,英國工程師翟薩於1877年鋪設八斗子煤礦輕便車軌道起,到1887年劉銘傳成立「全臺鐵路商務總局」建設基隆至新竹的客貨運鐵道,均被視為台灣鐵道史的開端,至今將近150年。

台灣鐵道發展起於清光緒3年(1877)為了運送煤礦所需,這是埔里社鐵道載貨兼載人的一幕。圖翻攝自埔里圖書館檔案照

台灣日治時期    全台各地鋪設大量輕便鐵道與產業鐵道    大埔里地區出現糖鐵     台灣總督府興建的火車鐵道及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屬的電車鐵道「三鐵共構」現象    台灣總督府新聞曾報導埔里鐵道長度  密度與運輸量全台第一

台灣在日治時期,大埔里地區可說是台灣發展鐵道文化的縮影,同時擁有製糖株式會社的糖業輕便鐵道、台灣總督府興建的火車鐵道及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屬的電車鐵道的罕見「三鐵共構」現象。圖/翻攝自埔里圖書館圖檔

台灣進入日治時期,為了建設地方、便利交通與產業運輸等因素,全台各地鋪設了大量輕便鐵道與產業鐵道。其中,大埔里地區可說是鐵道文化的具體縮影,最特別的是同時擁有製糖株式會社的糖業輕便鐵道、台灣總督府興建的火車鐵道及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所屬的電車鐵道,形成台灣罕見的「三鐵共構」現象,在台灣其他地方十分罕見。而且在日昭和6年(1931)11月23日的台灣總督府新聞報紙中,還曾報導大埔里地區的鐵道長度、密度及運輸量都高居台灣第一。

八七水災及隔年的八一水災    埔里糖廠鐵道嚴重受損拆除走入歷史    埔里鐵道的故事只在於部分耆老記憶中

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及隔年的八一水災,埔里糖廠鐵道嚴重受損,拆除走入歷史。

很可惜的是,民國48年的八七水災及隔年的八一水災,埔里糖廠鐵道嚴重受損,加上當時的公路設施已漸趨完善,糖廠遂將鐵道逐一拆除,讓埔里的鐵道正式走入歷史,如今關於埔里鐵道的故事,只留存在若干耆老的記憶中,年輕一輩的民眾,對於埔里曾經有火車這件事大多是陌生的,甚至還會覺得不可思議。

111年12月埔里鐵道達人羅寅雄和文史工作者潘樵合作出版《水沙連鐵道尋訪》專書   埔里鐵道歷史再引起關注    從而找到年已高齡97歲被譽為「糖鐵國寶」擔任埔里火車司機員的黃乾樹    是埔里鐵道歷史重要見證人

羅寅雄與潘樵合作,一起完成《水沙連鐵道尋訪》一書。圖/潘樵老師提供-

直到民國111年12月埔里鐵道達人羅寅雄和文史工作者潘樵合作出版《水沙連鐵道尋訪》一書之後,才引起大家對於埔里鐵道歷史的關注,因為該書的流傳,讓潘樵找到早年曾經擔任埔里火車司機員的黃乾樹,當時他已高齡97歲,被鐵道迷稱為「專家中的專家」、「國寶中的國寶」、「糖鐵國寶」以及「南投之光」,是埔里鐵道歷史非常重要的見證者。

台糖鐵道最資深的站長黃乾樹生前及他的兩位兒子在新營家中和上門拜訪的潘樵夫妻合影,述說精彩珍貴的台糖鐵道故事。圖/潘樵老師提供檔案照

鐵道專家在潘樵老師陪同探訪多處鐵道遺跡   鎮長廖志城肯定這是很重要的埔里鐵道史交流    感謝潘樵老師與羅寅雄前輩長期對地方文史的奉獻    埔里圖書館收藏不少鐵道舊照片與資料   將進一步整理公開展覽   做為鐵道文化研究資料

鐵道專家許乃懿等在潘樵老師陪同下探訪多處鐵道遺跡,鎮長廖志城肯定這是很重要的埔里鐵道史交流。

埔里鐵道發展經由黃乾樹及其家人的分享,而有越來越多的鐵道迷開始關注埔里地區的鐵道文化,這次鐵道學者專家許乃懿、王翔、楊立業和黃永秋到埔里探索,潘樵陪同逐一造探訪幾處鐵道遺跡;廖志城鎮長設宴款待說,這是埔里鐵道歷史很重要的文化交流,很感謝潘樵老師與羅寅雄前輩長期對地方文史的努力與奉獻,「透過鐵道遺跡的探查與耆老的記憶,我們才能重新認識埔里曾經的輝煌歷史。」目前埔里鎮公所圖書館收藏不少鐵道舊照片與歷史資料,未來將進一步整理、展出,提供作為地方博物館及鐵道文化研究的重要資料來源。

台灣第一條電車在埔里的珍貴資料照收藏在埔里圖書館。圖/翻攝自埔里圖書館檔案照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