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南天然漆博物館徐玉富父子六代傳承傳統技藝不懈!榮獲文化局登錄為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文化保存者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日前正式公告將「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登錄為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認定深耕漆藝逾一甲子的埔里鎮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與其子徐仁樑為技術文化保存者。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他們父子聯手傳承台灣天然漆產業於不墜是南投之光!」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日前正式公告將「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登錄為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並認定在此領域深耕逾一甲子的埔里鎮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與其子徐仁樑為技術文化保存者,肯定二人長年對台灣天然漆產業的貢獻,為這項即將失傳的產業注入珍貴的延續動能,埔里鎮長廖志城也前往致贈紅榜祝賀,感佩徐館長一家六代對天然漆產業、技藝的傳承不懈,是埔里的榮耀,更是台灣之光!
龍南漆器博物館陳列製作漆器用具讓人發思古幽情。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台灣天然漆產業於日治時期引進從而蓬勃發展 廣泛應用於食器、家具、佛像、建築彩繪與工藝品 兼具實用與藝術與民間生活習習相關
台灣天然漆產業於日治時期引進從而蓬勃發展,廣泛應用於食器、家具、佛像、建築彩繪與工藝品,兼具實用與藝術與民間生活習習相關。圖/台灣工藝研究中心提供
台灣天然漆產業於日治時期引進後蓬勃發展,主要成分為漆酚,具備高度黏著力與硬化成膜的特性,經塗佈並自然乾燥後,可形成表面光滑細膩、堅硬耐高溫、防水抗腐蝕的塗膜,早期廣泛應用於食器、家具、佛像、建築彩繪與工藝品等表面裝飾與保護,兼具實用與藝術,並深植於民間生活中。
徐家六代專注於天然漆產業 第五代今年78歲的徐玉富於年輕時投入天然漆藝研究傳承水治時期漆技術 勇於轉型朝教育與觀光發展 設立龍南天然博物館 開發天然漆抗癌 漆茶與漆咖啡…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日前正式公告將「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登錄為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並認定深耕逾一甲子的埔里鎮龍南天然漆博物館館長徐玉富與其子徐仁樑為技術文化保存者,肯定二人長年對台灣天然漆產業的貢獻,廖志城鎮長7/23前往貼紅校致賀。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徐玉富一家六代專注於天然漆產業,精神讓人敬佩。」南投縣府文化局說,今年78歲的徐玉富屬第五代,民國50年代開始從事天然漆生產與技術研究,承襲日治時期「台灣殖漆株式會社」之煉漆技術,擁有超過一甲子的實務經驗,面對天然漆產業式微,毅然轉型朝教育與觀光多功能型態發展,並設立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是目前台灣碩果僅存的天然漆相關博物館,傳承完整製程與漆藝,當一切步上軌道卻突遇921大地震,仍震不垮徐家對天然漆產業的使命感,歷經2年停業重建後再出發,近幾年更投入天然漆抗癌研究及漆茶、漆咖啡等開發,讓天然漆繼續在埔里發光。
龍南漆器第六代徐仁樑夫妻製漆一幕。圖/讀者提供.
徐家第六代徐仁梁接班傳承 鑽研煉殺技術 參與實務製作與教育推廣 女兒徐苑菁陪伴父親蒐集台灣漆產業史料父女共同完成《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
徐家第六代徐仁梁接班傳承漆藝並鑽研煉殺技術,女兒徐苑菁陪伴父親蒐集台灣漆產業史料父女共同完成《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做文化傳承。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除了徐玉富三兄弟一輩子投入天然漆產業、工藝,徐家第六代也承擔接班責任,兒子徐仁樑用心傳承、鑽研煉漆技術,並積極參與實務製作與教育推廣;女兒徐苑菁則是一路陪伴父親,耗時逾15年蒐集台灣天然漆產業相關史料,2022年父女共同完成《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成為探索精采的百年台灣天然漆產業與藝術文化必讀資料。
徐仁樑女兒徐苑菁耗時逾15年蒐集台灣天然漆產業相關史料,2022年與父親共同完成《臺灣天然漆百年史》一書,成為探索精采的百年台灣天然漆產業與藝術文化必讀資料。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南投縣府文化局搶救珍貴文化資產 依文資法完成調查與審 公告登錄「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為南投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 認定徐玉富與49歲的徐仁樑為技術文化保存者
南投縣府文化局搶救珍貴文化資產,依文資法完成調查與審查並公告登錄「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為南投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認定徐玉富與徐仁樑父子為技術文化保存者,林榮森局長親頒證書。圖/陳宜君議員提供
南投縣府文化局為搶救此珍貴文化資產,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完成調查與審議程序,公告登錄「台灣天然漆產業技術」為南投縣珍貴無形文化資產,並認定徐玉富與49歲的徐仁樑為技術文化保存者,盼有助於提升社會對天然漆產業價值的認識,並將協助技術保存者建置教育與推廣平台,促進文化資產的跨世代傳承。
鎮長廖志城指出天然漆產業技術涵蓋漆樹育苗、種植 歷時4至5年才能採收 漆液 經層層工序煉製成精製漆 隨著化學塗料普及與傳統產業式微 天然漆業沒落 龍南天然漆保存漆藝文化 難能可貴
龍南天然漆第六代徐仁梁夫妻調漆製作漆藝,與父親保存漆藝文化相當難能可貴。圖/讀者提供
「埔里地理環境與氣候適合漆樹生長。」 鎮長廖志城表示,日治時期即大力推廣漆藝,加上客家族群技術傳承密切,成為台灣天然漆產業重鎮,而天然漆產業技術涵蓋漆樹育苗、種植,需歷時4至5年才能採收,每棵樹年産漆液僅約250克,經過濾、加熱、攪拌等工序,漆液煉製後為「精製漆」,再細分為有油與無油漆,再調色製成彩漆作為後續工藝之基礎,製漆工序嚴謹且環環相扣,缺一不可,然而隨著化學塗料普及與傳統產業式微,天然漆產業逐漸沒落,但龍南天然漆博物館仍保存產業史料,更完整保有漆樹栽種、採漆與製漆工序,以及精美的天然漆生活與工藝品,難能可貴。
鎮長肯定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是埔里重要的文化資產 感謝徐玉富父子留住漆文化 發展出兼具教育 觀光與文化功能的博物館 讓漆藝在埔里發光發熱
廖志城鎮長肯定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是埔里重要的文化資產親貼紅榜並感謝徐玉富父子留住漆文化,發展出兼具教育,觀光與文化功能的博物館,讓漆藝在埔里發光發熱。圖/埔里鎮公所提供
廖鎮長肯定龍南天然漆博物館是埔里重要的文化資產,徐玉富父子不僅技術純熟,更展現難能可貴的使命感,把快要消失的漆文化留住,還發展成具教育、觀光與文化推廣功能的博物館,特別致上最深的感謝與祝賀,也期許未來有更多年輕人願意學習這項珍貴的技術,讓漆藝在埔里繼續發光。
龍南漆器博物館陳列漆藝製作系列用品與歷史檔案。圖/讀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