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04 月 15

夜鷹幼雛常被誤是落巢鳥 送特生反造成親子離散

黃 宏璣 | 賞。生態

時序進入夜鷹繁殖季  生在地上或屋頂幼鳥常被誤認掉巢送特生

最近常有生在屋頂或地上夜鷹幼鳥被誤為是落巢幼鳥送特生。

追!追!追!這個讓失眠民眾槌心肝的叫聲,是台灣夜鷹惹人嫌的主因,其實它早期都棲息河邊溪床,因棲地遭河川疏濬等原因破壞,被遷往都市居住育鶵,它築巢地上致幼鳥往往被誤認落巢被送保育單位安置,反而落得親子分離則不禁讓人扼腕!

專家說在地上築巢生產的夜鷹  幼鳥最易被認為掉巢送保育單位

夜鷹通常築巢於屋頂平台或地上進行繁殖工作,幼鳥出生就趴趴走常被誤為是落巢送保育單位,反而拆散它們的親子關 係。圖/沈揮勝提供

每年三至七月進入它的繁殖季,都在地上築巢的夜鷹,最近二週常下雨,有些民眾爬上屋頂巡視排水,有人因而撿到「落巢鶵鳥」,好心撿送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累計十多隻;卻不知道這種舉反而變成是拆散牠們的親鳥雛子、苦了保育人員!專家說,正確作法是盡量讓牠留在原地,讓親鳥前來餵食或帶走。

夜鷹幻鶵出生就會趴趴走  發現它落單往往親鳥已被嚇走

夜鷹通常築巢屋頂平台或地上進行繁殖工作,幼鳥出生就趴趴走常被誤為是落巢送保育單位,反拆散它們的親子。圖/沈揮勝提供

夜鷹不築巢直接下蛋在地上。

台灣知名鳥內專家、農委會特生中心高海拔試驗站主任姚正得說,台灣夜鷹繁殖過程中,根本就不築巢,親鳥直接把蛋生在石礫堆或屋頂平台,鳥寶寶一破殼就會趴趴走,民眾發現牠落單,其實是親鳥已先被嚇走,只要人們暫時迴避些許的時間,鳥爸鳥媽很快就會再回來。

夜鷹俗稱夜蚊母捕食蚊蟲  幼鳥送特生沒那麼多蚊子餵  餵食很辛苦

夜鷹通常 築巢於屋頂平台或地上進行繁殖幼鳥工作,幼鳥出生就趴趴走常被誤為是落巢送保育單位,它的眼神似在說不要抓它。

「台灣夜鷹是夜行性鳥類,俗稱「夜蚊母」,顧名思義以捕蚊蟲為食,好心人把雛鳥送到特生,害親鳥失去孩子,也讓保育員一個頭兩個大!」姚正得說,要如何抓那麼多蚊子啊?後來想說用麵包蟲餵,但牠們卻不肯張嘴,只能一隻隻掰開嘴喙硬塞,人、鳥都很痛苦。

台灣夜鷹築巢屋平台或地上進行繁殖,幼鳥往往被誤認是掉巢抓送保育單位,反而拆散牠們的親情。

專家呼籲發現夜鷹幼鶵   先觀察勿急著營救反較周全

夜鷹不築巢直接下蛋在地上繁殖,因此幼鳥出生就常被誤為掉巢送保育單位反而拆散牠們親子闗係。

最近一週特生連續接到3隻台灣夜鷹雛鳥,收容累計達10多隻,依往年經驗,56月數量更多。因此提醒,各種離開巢位的幼鳥,其實有相當比例是在親鳥掌握監控中,民眾把牠「救」走,有可能越幫越忙,留原地先觀察再決定是否營救,會比較周全妥當。

幼鳥掉巢處理有套SOP   觀察等親鳥來帶回去  如果受傷才送保育單位

春夏之交也常有出生不久領角鴞落巢送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照顧,餵食都要很細心。

特生中心野生動物急救站歷年收到掉巢鳥類很多元,去年以領角鴞居首。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其他鳥類,特生中心指出,春天動物繁殖高峰,因此不小心從樹上鳥巢掉地的幼鳥也很多,往年就曾有一個月6隻小領角鴞掉巢被送來特生,其實小鳥掉巢,基本上親鳥還在附近尋找幼鶵,建議民眾如果發現掉巢幼鶵不要驚動,遠遠觀察等待親鳥來帶回去。

去年春夏之交就有不少隻小領角鴞掉 巢被送特生,每隻模樣都很卡哇伊。

特生一名獸醫師說,鳥類掉巢處理有套SOP,民眾如果發現掉巢幼鳥,如果沒有受傷或身體不虛弱,先在附近觀察一段時間,基本上親鳥都會回來找幼鳥帶回樹上巢穴,也可以尋找牠的巢放回鳥巢,如果受傷或虛弱加上附近有貓或狗,才送或電保育單位處理或洽電049-2761331轉野生動物急救站查詢。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