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11 月 25

台灣螢火蟲之父—九二一之後協助偏鄉社區打造螢火蟲生態產業永續經營的何健鎔組長走了!

黃 宏璣 | 情。人文

台灣螢火蟲之父    特生中心經營管理組長何健鎔心肌梗塞走了    留下無限美好的賞螢生態產業鏈給台灣

特生中心螢火蟲研究專家有台灣螢火蟲之父美譽的經營管理組長何健鎔記錄螢火蟲棲息環境的身影。圖/池南國家森林遊樂區調查特生中心提供-方華德-攝

苦讀出身的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經營管理組長何健鎔,長期研究台灣螢火蟲生態‚協助中南部頗多社區打造賞螢生態產業鏈,讓螢火蟲生態重新在各個棲地發光發熱,為永續觀賞螢火蟲生態經濟產業在台灣紮根,獲得「台灣螢火蟲之父」封號,他發光發亮的研究人生隨著他突發心肌梗塞蒙主寵召,留下無限美好珍貴紀錄與回憶,讓人不禁噓噓,感嘆蒼天弄人。

有台灣螢火蟲之父美譽的何健鎔組長走了,研究室留下珍貴的手稿與研究資料,空蘯蘯的研究室讓人看了心情淒然。

五年二班何組長從小對動植物充滿興趣    苦讀取得中興大學昆蟲博士學位    受台南縣府之託調查蝴蝶資源    擔綱特生園區螢火蟲復育揭開他的新人生

何健鎔組長(右一)率研究助理到杉林溪進行秋冬螢火螢研究調查,出發時勤前教育蒐集做法。圖/杉林溪調查特生中心提供-呂俊緯-攝

「五年二班的何健鎔從小就對動植物很有興趣,屏東農專畢業插大至中興大學昆蟲系畢業再讀碩士,一路苦讀並以高考第一名進入商檢局工作。」特生中心副主任李訓煌說,因健鎔無法忘情昆蟲研究,81年8月請調到特生中心從事動物天敵研究,台灣大學遊說他去台大唸博士,但他選擇繼續在興大完成博士學位,後來受台南縣政府委託調查蝴蝶資源並出版「南瀛彩蝶」專書,民國83年特生園區生態池完工健鎔負責螢火蟲復育,開啟他的螢火蟲研究之路。

李副主任拿起何組長受台南縣政府委託進行蝴蝶資源調查出版第一本著作南瀛彩蝶,連同螢火蟲書籍逾十多本,他說健鎔留給台灣很多珍貴的研究成果,

九二一之後受重建會等委託展開螢火蟲棲地調查復育工作    著作螢火蟲生態導覽手冊成為台灣生態賞螢共同準則

特生中心副主任李訓煌拿出何健鎔組長九二一後研究調查出版的螢火蟲生態導覽手冊,已成為台灣賞螢教科書與共同準則。

「中部遭921重創,大地一片淒涼,重建會與中正農業科技社會公益基金會等委託他展開螢火蟲棲地調查復育。」李訓煌告訴告訴小編,何健鎔邊調查研究同時發表著作包括螢火蟲生態覽手冊等,訂出賞螢守則成為台灣賞螢規範。

輔導大雪山至阿里山‚埔里桃米等地生態賞螢深化成一門生態經濟產業

賞螢在何健鎔組長的輔導下已成一門生態產業造就地方賞螢旅遊風潮。圖/特生中心提供

接著全力輔導大雪山至埔里桃米‚日月潭與阿里山等地社區轉型發展螢火蟲生態導覽,並在調查過程中相繼在阿里山與杉林溪等地發現有豐富的秋冬螢火蟲資源,進而推廣秋冬賞螢活動,成為世界首例。

杉林溪秋冬也有螢火蟲可觀賞。圖/杉林溪森林遊樂區提供

研究調查螢火蟲下班後才開始    白天研究晚上上山調查螢火蟲生態    為台灣螢火蟲留下珍貴紀錄   贏得台灣螢火蟲之父封號

何健鎔組長帶助理到來吉調查螢火蟲生態蒐集幼蟲等研究,此情此景永留回憶了。圖/特生中心提供-張秀姈-攝

「傍晚太陽下山,多數民眾下班或在回家路上,卻是何健鎔開始忙碌的時間。」李訓煌說,健鎔常在下班後拿起網子背袋等器具上山尋找螢火蟲。廿多年來,從台北到屏東都有健鎔帶著助理調查的足跡,三天兩頭就往山裡鑽,走遍森林與草叢溪流尋找螢火蟲,有時整晚抓不到半隻,終於發現閃閃發亮小光點就如獲至寶,不僅為台灣螢火蟲研究留下珍貴紀錄,還為他贏得台灣「螢火蟲之父」的美譽

研究助理回憶何組長做螢火蟲研究如拚命三郎    把螢火蟲當做第二生命    最辛苦是冬天上山調查冬螢

特生中心研究助理張秀姈回憶何組長研究調查螢火蟲的熱情如拚命三郎,說到組長年紀輕輕就走了,不禁紅了眼框超不捨。

86年跟隨何健鎔組長至今的張秀姈不禁淚滿襟,她說,「阮組長做螢火蟲研究可以拚命三郎形容,只要聽說那裡有螢火蟲訊息,拿起器材就往山上跑,把螢火蟲當做第二生命。」「螢火蟲都是晚上出沒,所以白天做研究晚上出差,到阿里山做調查研究一出勤就三天,山上沒東西吃,就從山下買麵包乾糧果腹,真的超辛苦,尤其冬天在山上調查螢火蟲既冷且難苦,非一般人所能了解。」

助理回憶組長研究調查螢火蟲夜間居多    常碰到蛇類   還曾被當做賊    至今記憶猶深

野外研究調查常會碰到蛇類。

「但因棲地受到破壞,螢火蟲出現處往往都是人跡罕至、無路可通。」但何健鎔仍背著器具忍受蚊蟲叮咬,摸黑在山林中度過無數夜晚,還曾被誤認是半夜偷摘農作物的賊, 險些被打,還時常碰到蛇類,有次發現腳邊有東西在動,一看竟然是條龜殼花,差點嚇破膽。

螢火蟲發光時間都是天黑後一至二小時    需天黑前就定位     何組長一拍就八至九捲底片常拍到腰都直不起來

螢火蟲發光都是天黑後一至二小時所以研究調查拍照要把握時間,這是鋸角雪螢雄蟲。圖/特生中心提供   方華德-攝

「螢火蟲發光時間很短,都是天黑後一至二小時出沒發光,所以必需在天黑前就定位準備拍照取樣等。」張秀姈告訴小編,以前用幻燈片一次就拍八至九捲底片再處理,組長常拍到腰都直不起來。

助理回憶何組長調查冬螢上阿里山辛苦一幕   

研究助理呂俊瑋回憶何組長待他如師如父,不禁紅了眼框。

8年3班的呂俊緯與6年7班蔡娜樺說,「調查冬季螢火蟲,在下雨與農霧時比較不飛行,溫度低於十度以下也不大飛行,但調查採樣拍照都要一次到位,避免白跑。」張秀姈透露,「民國95年冬天阿里山下大雪,車抵奮起湖水底寮時商店都關門了,後來找到一家好心民宿提供泡麵解飢。」老師有二次心肌梗塞紀錄,所以特別關心助理的健康。

八年三班年輕計畫助理說何組長傾囊傳授研究成果    毫不藏私還關心助理未來

研究助理看著組長往昔工作紀錄都說何組長超級平易近人,毫不藏私傳授他們調查研究螢火蟲的心法。

談到老師,呂俊緯眼眶都紅了,他說,「組長很照顧我,亦師亦友還像慈祥爸爸,關心我的工作情況與未來規劃,毫不藏私的傳授螢火蟲 研究成果與心得,聽到老師忽然走了,心情超震撼。」幫忙整理資料照片與養蟲的蔡娜樺感傷地說,「老師很平易近人,看見我養蟲養得好,會很高興的表達肯定,還買飲料請大家,不敢相信這麼好的組長就這麼走了。」

 

跟何組長多年的另一名計畫助理形容老師想為社會做點事    再遠社區想做螢火蟲導覽復育都去幫忙

何組長熱心於螢火蟲復育與研究調查,再遠的社區說要做螢火蟲導覽都去,這是何健鎔多年前到翡翠水庫野放幼蟲情形。圖/特生中心提供-方華德-攝

曾跟隨何組長多年的方華德雖已離職,但他告訴小編,「不管假日或晚間組長只要聽說那裡有螢火蟲就跑去現場,他人很開明給我很大的研究學習空間,隨著研究程度丟問題給我們思考,有興趣的題目也可以提出來討論,收穫很大。」他說,健鎔組長提過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麼,因此只要社區要做螢火蟲復育與導覽,再遠的偏鄉都去,難得的這些都是晚間的工作。

何組長投入螢火蟲研究逾廿五年    不停出書與發表論文       是國內螢火蟲權威

特生中心副主任李訓煌指出何組長研究螢火蟲出版多本專書發表不少論文,帶動國內賞螢走向專業。

近年來,興起生態旅遊風潮起,觀賞螢火蟲成為熱門項目。何健鎔從83年開始投入螢火蟲研究至今,出版逾十本螢火蟲等書籍、發表國內外論文逾卅篇,可說是國內螢火蟲權威,結合專家社區帶動台灣螢火蟲生態導覽經濟產業。

用心調查新紀錄種      2011年連江縣調查發現二個新種發表

88年何健鎔在高雄縣藤枝調查發現大場雌光螢,此圖是雌蟲。圖/特生中心提供 何健鎔攝影

88年何健鎔在高雄縣藤枝山區尋找螢火蟲整晚無所獲,正準備放棄,突然發現地上水灘旁有隻蟲在爬,本能地抓起來一看,竟是台灣新紀錄種的「大場雌光螢」,讓他振奮不已。2011年何健鎔在連江縣北竽調查發現二個新種北竿雌光螢與黃緣雌光螢,隔年於國際期刊上發表成果,他的老長官李訓煌副主任說,「健鎔這一走真的是台灣研究螢火蟲生態的一大損失。」

2011年連江縣東莒調查發現黃緣雌光螢,此圖是黃緣雌光螢雌蟲。圖/特生中心提供-方華德-攝.

「日本一年只有一個月可看到螢火蟲,但台灣一年四季都有螢火蟲可欣賞。」何健鎔生前告訴研究助理,台灣除春夏之際出現的黑翅螢等螢火蟲外,還有生存在秋冬季的鋸角雪螢等螢火蟲可賞。肉食性的螢火蟲位居食物鏈高層,是環境指標,若低層生物消失,螢火蟲就無法存活。

何建鎔於2011年在連江發現的新種北竿雌光螢雄蟲。圖/特生中心提供-方華德-攝

秋冬出沒的鋸角雪螢。圖/翻攝自何健鎔著螢火蟲生態導覽手冊。

一生積極介紹螢火蟲給國人    出版新竹縣螢火蟲生態導覽獲行政院優良出版品獎肯定

李副主任說何組長著作新竹縣螢火蟲導覽手冊淺顯易懂,獲行政院良出版品肯定。

投入研究外,何健鎔也積極將螢火蟲生態介紹給國人,「黑暗中的小燈籠」是國內第一本通俗性螢火蟲書籍,揭開螢火蟲的神祕面紗。「新竹縣螢火蟲生態導覽」也獲行政院優良出版品獎肯定,是健鎔在黑夜尋找小燈籠的動力。

台灣螢火蟲多達六十五種   從平地至海拔三千公尺高山都有牠的蹤跡   何健鎔著書推動賞螢三不   輔導生態賞螢經濟產業永績經營有成

何健鎔出版的螢火蟲導覽手冊成為全台賞則的參考準則。

台灣螢火蟲多達65種,從平地到海拔3500公尺的高山,都可以看到。何健鎔組長著書強調「賞螢三不」:不採集螢火蟲,不用手電筒直接照射螢火蟲,不踐踏螢火蟲棲地;並提出建立螢火蟲棲地監測、禁止使用殺草劑或殺蟲劑,螢火蟲季節燈火管制等棲地管理維護做法,都成國內賞螢準則。

組長對人生看得很淡   規劃退休後在集集鎮郊過田園生活     打造一塊生態樂土

台灣螢火蟲之父何組長走得然,留下空蘯蘯的研究室與資料,讓人感傷與懷念。

「組長對人生看得很淡,規劃退休後過田園生活,在集集鎮郊購置一塊山坡地,陸續蒐集與種植台臺灣原生植物,營造水池生態環境,希望在退休後能繼續進行螢火蟲生態研究。」昔日計畫助理方華德說,沒想到調查研究卓有成就的老師就這麼突然地走了,但他留下的螢火蟲研究調查珍貴資料與研究精神則讓識者難忘懷,還結合各方力量協助打造出生態賞螢永續產業造福不少偏鄉社區;誰能接棒?則是特生中心頭痛問題。

春夏之交入夜後閃閃發光的螢火蟲生態導覽形成一條生態經濟產業鏈,這是魚池鄉中明一處賞螢秘境夏天螢光點點的螢況讓見者超驚艷。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