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4 月 26

日月潭水位陡降13公尺重現178年前清朝古墓,文史工作者指清朝就有記載日月潭邵族與漢人出沒,古墓再現見證歷史

黃 宏璣 | 情。人文

日月潭大乾旱水位直直落   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浮出距今178年清朝道光墓碑

日月潭地方民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細看發現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發現者相當驚訝,也是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圖/取自臉書「日月潭一等高」

日月潭遭逢50年最嚴峻乾旱,水位降至海拔735與736公尺間,水位下降13公尺,從清朝至民國沈入水底的建築與遺跡重見天日,23日潭區居民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竟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地方人訝異之餘卻也成為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

臉書日月潭一等高粉專管理員423於伊達邵潭畔發現清道光23年墓碑   距今178年歷史

日月潭地方民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細看發現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發現者相當驚訝,也是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圖/取自臉書「日月潭一等高」

臉書「日月潭一等高」粉專管理員在直播影片中說,他日前駕小船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意外發現岸邊有一塊墓碑,他靠泊上岸查看,發現這座墓碑石碑字跡筆畫清晰,立碑時間為「道光23年仲夏」(西元1843年),至今已有178年歷史。

日月潭地方民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細看發現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發現者相當驚訝,也是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圖/取自臉書「日月潭一等高」

墓碑刻字左側字跡較模糊   墓碑根部完整研判不是被棄置  文史工作者指清乾隆至道光就有邵族與漢族在日月潭進住

日月潭地方民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細看發現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發現者相當驚訝,也是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圖/取自臉書「日月潭一等高」

墓碑上堂號為「金蒲」,刻有「顯妣諡淑慎陳媽鄧氏」,左側碑底刻字較為模糊,依稀能辨識「孝男」2字,墓碑根部完整應不是被棄置,而是原本沈入潭底的清朝古墓。地方文史工作者鄧相揚說,從乾隆到光緒年間日月潭就有漢族與邵族在此生活,從墓碑看來屬清乾至今無誤。

日月潭地方民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一塊墓碑,細看發現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發現者相當驚訝,也是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圖/取自臉書「日月潭一等高」

提起此墓碑,祖籍日月潭的知名畫家黃義永說,記得民國43年大乾旱與民國70年代抽蓄發電施工時,此墓碑曾兩度重見天日,顯示明潭早在清朝就有漢人居住。

日月潭最早出現在清道光文獻  

日月潭早在清朝道光就有文字記載,地方民眾在伊達邵燈塔附近潭底發現這塊墓碑,細看發現是清朝道光23年設立,距今已有178年時間,也是日月潭蓄水發電,滄海桑田的歷史見證。圖/取自臉書「日月潭一等高」

鄧相揚說,根據歷史記載「日月潭」一詞最早出現在清道光元年(1821)台灣府北路理番同知鄧傳安所著「蠡測彙抄」第2篇「水沙連紀程」所記:「…過水裏社,望見日月潭中之珠仔山;藍鹿洲東徵集所紀之水沙連即此…」。

日月潭屬天然湖泊  原來面積4.55平方公里    1934年蓄水完成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潭面擴張至近倍

日月潭屬天然湖泊,原來面積為4.55平方公里,1934年蓄水完成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潭面增至7.73平方公里,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因蓄水稍為縮小。

日月潭屬天然湖泊,原來面積為4.55平方公里,1934年蓄水完成日月潭第一發電所,潭面增至7.73平方公里,當時稱為「珠子山」的拉魯島面積因蓄水稍為縮小,原本設在潭邊的聚落、住宅與墓園,因此沈入潭底。

日月潭遭逢五十年的大乾旱伊達大竹湖落水口於積變大草原隨水位一路降連綠草都枯黃。

日月潭遭逢五十年的大乾旱伊達大竹湖落水口於積變大草原隨水位一路降連綠草都枯黃。

發現人指清朝墓碑重現    水位至少降十米   遺跡重見天日見證日月潭一頁發電史

日月潭遭逢五十年的大乾旱伊達大竹湖落水口於積變大草原隨水位一路降連綠草都枯黃。

發現古墓的一等高說,水位退到能看到墓碑,至少要降低10米以上,這是日月潭近50年最大一場乾旱,讓祖先撤離的遺跡重現天日,也見證日月潭一頁蓄水發電史。

日月潭遭逢50年大乾旱伊達大竹湖落水口淤積變大草原附近出現清朝乾隆年間墓碑。圖/取自日月潭一等高粉專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