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官學與農民聯手搶救日月潭畔頭社活盆地下陷危機 農民相揪把異地育種的原生物種田蚌與牛屎鯽再放回原棲地 朝著與土共生 與水共榮目標邁進
日月潭畔頭社盆地以特殊的國際級泥碳土盆地聞名,隨著休耕轉作至今,地下水一直流失導致泥碳層乾縮氧化逐步消失,地層持續下陷,加劇淹水風險,經濟部水利規劃試驗所結合專業工程顧問團隊·在地農民相揪推動兼顧泥碳土永續與產業雙贏的常時保水與汛期排洪目標,29日將異地育種的原生物種田蚌與牛屎鯽再放回原棲地,栽植景觀作物水仙與具食用性的植物,期盼明年農曆年前綻放迎新春,朝活盆地與土共生與水共榮目標邁進,為後續搶救行動墊基。
水規所專家指頭社活盆地歷經萬年累積成國際級草泥炭活盆地地景 產官學與農民一起搶救地景免於消失 有助節能減碳
何以有此計畫?水規所所長陳春宏說,頭社盆地四面環山,夾在斷層與背斜等構造之間,形成具有封閉性的儲水構造,數萬年前降雨、盆地積淹水、陸域植物死亡、苔類與水生植物滋長、緩慢退水、逐漸陸化、再積淹水的週期性歷程,造就深達數十公尺深的國際級草泥炭土盆地地景。
活盆地休耕轉作快速排水 泥炭土乾縮氧化逐步下陷消失 專家與農民座談研商找出汛期排水、旱季保水 保水養地、藏水以農做法保護草泥炭盆地
因休耕後轉作,遇雨淹水農民要求加速排水,但泥炭土具有排水後乾縮及「氧化」消失的特性(台語:「ㄏㄨ去」),快速排水恐造成泥炭土體積減少而致地盤高程降低,再進一步加劇淹水風險,經歷次漫談、工作坊,形塑泥炭盆地的調適共識就是「汛期排水、旱季保水」。具體作法包含「保水養地、藏水以農」;「渠道保水」;「蛋白、蛋黃區作物試種」;「戽水長流、桸手傳承」;「水上農場」等。
黃姓農民提供兩公頃多水田施作水上農場兼蓄水池功能 嚐試落實冬季保水汛期排水保護泥炭土 農試所協助引進景觀可食作物水仙與圓葉節節菜接力栽種
因此,頭社休閒農業區的農民黃順昱提供兩公頃多水田施作「水上農場」兼蓄水池,嚐試落實冬季保水汛期排水工作,29日農試所協助引入適合水上農場的景觀及可食作物水仙與圓葉節節菜栽種,預期明年農曆春節前首度開花迎春,兼顧頭泥炭土保水與農業及觀光發展需求。
水規所與農試所專家協助把頭社活盆地原生物種牛屎鲫與田蚌異地培育成功 再放回水上農場兼顧生物保育 農民興奮參與
而牛屎鲫與田蚌是頭社盆地的原生物種,近年在活盆地面對農藥施用與開發幾近減絕,因此水規劃專家透過異地培育再放回水上農場兼顧生物保育。29日一群頭社居民以辦喜事心情參加水生作物試種與原生魚放養,迎接與土共生,與水共榮的來臨。
絲瓜小農張美珠與散步的雲民宿主人范懷仁現場解施放養田蚌與牛屎鯽兩種原生物種 有助淨化水質,也有助活盆地生態復育
專家樂見頭社泥碳盆地與土共生,與水共榮行動能逐步付諸實現
「我們很高興看見頭社泥碳盆地與土共生,與水共榮行動能逐步付諸實現,帶動生態正向發展。」水規所所長陳春宏將原生物種傳交給在地農民放養在濕地後說,預估農曆年前可以看見水仙開花,圓葉植物整片展開很美,是活盆地發展生態與產業觀光雙贏。
農試所劉組長肯定搶救泥炭活盆做法是很棒的活教材 培育放養原生物種回原生棲地有很大的生態保育價值 搶救泥炭盆地有助減炭節能
農試所農業化學組研究員兼組長劉滄棽肯定這是非常好的活教材;她說,放養原生物種栽植原生物種都具很大的生態保育價值,欣見生態漸受重視,泥碳盆地再造也有助於減碳降溫,活盆地下的泥碳土價值遠超過農業生產價值,生態與觀光結合有助活化社區;日管處伊達邵管理站主任陳逸全表示與地方站在一起。頭社活盆地早期有魚池鄉穀倉美譽,今為保護這塊台灣唯一草泥炭地活盆免於沈淪工已踏出一大步,讓人期待。
經濟部水利規劃試驗所與農試所專家結合專業工程顧問團隊·在地農民於牛年年尾在頭社活盆地水上農場栽植景觀作物水仙與具食用性的植物並放養原生物種,為搶救活盆地墊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