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04 月 10

學界結合社區揭開消失百年台灣白魚的神秘面紗

黃 宏璣 | 賞。生態

消失百年的台灣白魚   特生專家發現在埔里一新社區野溪出沒   結合社區全力保護復育

特生中心重新找到失蹤百年台灣白魚後,結合埔里一新社區等志工一起復育族群數量逐步成長,這是社工進行白魚調查。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1908年國際學術界在日月潭發現「台灣白魚」之後,這白魚就呈現近百年的資訊真空,只聞其名未見其影,直至1995年才被農委會特生中心在埔里鎮郊一新社區野溪重新找到7尾;棲地所在的「一新社區」在特生專家及林務局等農委會跨部門輔導下,社區結合各地志工持續默默付出,聯手呵護復育得來不易的白魚!不但贏得農委會主委林聰賢頒將肯定,也讓JALIFE—呻生活小編再見識社區與志工團結復育稀有魚類力量大。

多年努力終於揭開白魚神秘面紗     特生副研究員邱美蘭徵求調查志工才讓保育訊息曝光

特生專家邱美蘭研究白魚初見成果徵求志工協助調查與復育。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經過多時努力,我們終於揭開傳說中的白魚神祕面紗!真的很不容易」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副研究員邱美蘭結合棲地組團隊日前公開徵求台灣白魚推廣調查員工,3月28日與一新社區居民計39人針對當地3條溪流施放魚筌4小時,27籠合得158尾個體,逐一測量身體長度後放回原來水域進行復育。

特生中心前副主任參與調查了解白魚數量成長情況    

特生中心重新找到失蹤百年台灣白魚後,結合埔里一新社區等志工一起復育族群數量逐步成長,這是社工配合進行白魚個體捕捉調查。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真的相當巧合!跟去年捕獲數數量相同!」帶隊指導的前特生中心副主任彭國棟告訴小編,3條溪流捕得樣本中,台灣白魚比例最高的樟湖坑溪,與去年三月調查結果同樣是107尾;該溪捕得的總數為5種122尾,另4種分別為是口魚8尾、中華花鰍3尾、明潭吻鰕虎1尾、短吻紅斑吻鰕虎3尾等。

特生中心找到失蹤百年台灣白魚後,結合埔里一新社區等志工一起復育並調查族群數量,捕捉個體丈量生長情況。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最近二年調查白魚數量大致相當   專家說今年調查時間較短但成果明顯   研判野外族群逾千尾

特生中心重新找到失蹤百年台灣白魚後,結合埔里一新社區等志工一起復育族群數量逐步成長,這是白魚浮遊現場情況。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雖然抓到的白魚數量和去年一樣,但務實來說算是進步。」指導的前特生中心副主任彭國棟、多次遠從彰化芳苑前來參與調查員李國忠都說,去年是傍晚施放魚筌、隔天清晨收,這次是近午放、午後收,有效時程縮短很多;社區投入保育初見成果,他們評估,「野外族群千尾。」

埔里多條都可見白魚出沒讓專家與志工振奮忘了疲勞 

特生中心重新找到失蹤百年台灣白魚後,結合埔里一新社區等志工一起調查並復育族群,發現最近二年數量相當。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專家與志工還在台牛坑溪及煙寮坑溪各有斬獲,分別捕獲40尾及11尾白魚,但其他種類較多,包括吉利慈鯛(吳郭魚)與花斑劍尾魚等外來種,顯示棲地有外來的隱憂。

百年前羅斯專家來土月潭採集到白魚     之後忽然空消失           1986年清大教授曾晴賢指分佈大肚溪與溪水溪上游

百年前俄羅斯專家在日月潭發現台灣白魚,清大教授曾晴賢著書把台灣白魚取名台灣副細鯽,分佈於大肚溪與濁水溪上游。

台灣白魚是為1908年由俄羅斯學者A.Moltrecht(莫洛查特)走訪日月潭時採集、經大英博物館魚類學者C.T.Regan(雷根)鑑定發表;1922年日人大島再來採樣。此後該物種就忽然憑空消失,只留下名稱、特徵描述和1張標本照片的神祕魚類,幾乎沒有人能證實牠存在。直至1986年清大曾晴賢教授著書以中文取名「台灣副細鯽」,指其分布在大肚溪及濁水溪上游,再度引發學界好奇。

特生中心成立投入白魚調查研究   再發現牠的芳蹤

 

特生中心於1992年成立後,魚類研究室針對這種全世界生育地最狹窄、比櫻花鉤吻鮭還稀少的傳奇魚種,展開溪流搜尋 調查工作,1995年李德旺、蔡昕皓等研究人員透過彭國棟親戚協助,終於確認謎樣般的白魚存在。

埔里一新社區與志工  林務局等單位跨領域進行白魚保護復育    終見成果

消失百年台灣白魚復育調查融合了特生專家與林務局至水保局跨領域合作才有今天的成果。圖/生態達人沈揮勝提供

2014年一新社區創會理事長練美玉、現任理事長林宥岑及總幹事尤淑貞,在特生、林務局、水保局、國立暨南大學等跨領域輔導下,與徐盛興、徐盛田、朱添吉、林錦生、余玉蓮等數十名志工投入保護復育,終在今年3月17日獲農委會主委林聰賢頒發「自然保育有功」獎盃,才讓默默復育白魚曝光。

環境隱憂深重   專家聁盼帶社區發揮影響力逐步降低溪流汙染破壞   留給白魚更寬廣的生機

專家希望透過社區結合民力一起打造適合台灣白魚生存的生態環境。

「白魚出現的溪流貫穿社區,台灣有白魚溪流都面臨環境破壞與農藥至家庭汙水汙染,垂釣等衝擊。」彭國棟憂心的說,復育挑戰重重,但我們不能放棄,希望發揮影響力,透過社區力量減少使用農藥等,為白魚爭取更寬廣的生機。

您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