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1 月 20

日月潭畔頭社活盆地最高峰—小百岳的後尖山俯瞰盆地,遠眺明潭與濁水溪,紅毛杜鵑與紅豆樹果實.圓果青剛礫與菱果石礫結果超吸晴,有遊客被急陡階梯嚇得腿軟了!

黃 宏璣 | 遊。山水

探索日月潭小百岳四秀之一的後尖山   農業社會時代監控午後雷陣雨的神山    居高臨下遠眺日月潭   集集大山至水社大山…後半段屬挑戰路線

日月潭四秀之一 的頭社後尖山,從日月潭慈恩塔遠眺後尖山看似不高,其實後半段步道走棧道超陡屬挑戰級路線,攀登前請先評估自己體力。圖/讀者阿正提供

日月潭四秀之一 的後尖山,位處魚池鄉最南端的山岳也是JALIFE—呷生活小編的家鄉頭社村最高點,以山勢尖聳突出,爬上山頂可以俯瞰頭社活盆地及日月潭集集大山西巒大山治茆山水社大山等地聞名,在地居民稱為「望高寮」,不禁憶起農業社會時代夏天割稻曬在稻埕時,小朋友負責守望望高寮,只要看見山頂霧茫茫就表示西北雨要來了,呼喊著阿公與阿嬤·爸爸媽媽要下雨囉,快來搶收稻穀一幕。

日月潭四秀之一 的頭社後尖山,可遠眺日月潭與水里鄉民和等地。

隔多年再攀登俗稱望高寮的後尖山   響導帶JALIFE—呷生活小編攀登尋找菱果石礫   重拾滿滿童年回憶

日月潭四秀之一 的頭社後尖山,從頭社活盆地內彎往頭社佛堂停車場。圖/張美珠提供

小編離鄉多年已有一段時日未爬「望高寮」,十月底回魚池鄉採訪,媒體好友沈揮勝說要去頭社「後尖山」找尋菱果石櫟,擇期不如撞期一行開車到頭社佛堂前停車,先如廁整理再出發,小編一行帶著礦泉水踏上後尖山探索之旅重拾童年回憶,沿途巧遇多組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旅客來攀登山,遊客稱讚山勢陡峭險峻,走起來有挑戰體力感覺,爬到山頂赫然開朗。

日月潭四秀之一 的頭社後尖山,開車到頭社佛堂邊停車再沿著右方步道上行,沿途指標明顯,循指標走就對了。圖/張美珠提供

日月潭四秀之一 的頭社後尖山,開車到頭社佛堂邊停車再沿著右方步道上行,沿途指標明顯,循指標走就對了。圖/張美珠提供

後尖山海拔1008公尺    水平上升345公尺單趟行程1.2公里   尾端坡度陡屬挑戰路線

頭社後尖山海拔1008公尺,水平上升345公尺單趟行程1.2公里,前半段穿梭於活葉林與竹林交織林道走起來很舒適。

「後尖山海拔1008公尺,入口處在海拔663公尺南投客運頭社終點站。」沈揮勝說,走此山最大挑戰是水平上升約345公尺,單程1.2公里,是條需要有點體力的挑戰登山路線,走過前端產業道路穿進闊葉林,循著枕木階梯放慢速度爬升,都在樹蔭下,走起來很舒適,走到一處平台還有坐椅可休息喝水再出發。

後尖山步道經過這個拐點後進入陡坡。

後尖山步道經過這個拐點後進入陡坡,開始挑戰體力。

前半段林道坡度平緩    闊葉林覆蓋清涼舒適   接著竹林交織   未段木梯棧道坡度陡得嚇人

頭社後尖山海拔1008公尺,水平上升345公尺單趟行程1.2公里,前半段穿梭於活葉林與竹林交織林道走起來很舒適。

前半段木棧道坡度平緩加上綠蔭婆娑闊葉林覆蓋很舒適,接著踏進竹林交織棧道,穿梭青翠竹林半小時後,繼續向上迎接的是木梯棧道,坡度慢慢變陡,階梯高低落差之間,有的甚至達到數十公分,必須費力抬高腳步才能踏上上方木階,也有二或三塊水泥或木製階梯,走起來就有點喘。

後尖山穿越竹林後住入陡坡棧道,仰望主峰鐵棧道超陡要扶著兩邊繩索費力上行,有不少人被嚇退。

後尖山後段越過竹林進入陡坡,從上方瞰上山之路,先是木棧道接著是鐵棧道銜接迎接遊客。

後尖山精華段在魚池與水里交界稜線   如攀天梯兩手緊握扶手小心攀登   遠眺日月潭與腳下頭社活盆地  沿途發現圓果青礫與菱果石礫 

後尖山步道穿過竹林進入挑戰級棧道,每級棧道距都超大,走起來要更小心步步為營。

約一個小時走到後尖山最險峻的陡坡也是整條步道精華路段,映進眼前的是氣勢雄偉既陡且險的階梯棧道搭建在稜線上,最後一段如同陡天梯要緊握兩旁扶手小心往上攀登到山頂,揮勝兄終於找到了此行目標菱果石礫,還有長得好可愛的圓果青剛礫,踏在陵線上,一邊是水里,另一方是魚池鄉俯瞰頭社盆地遠眺日月潭與水社大山等,沿途有多組遊客也來探索,有人走得心驚膽跳,直呼好險峻。

後尖山步道穿過竹林進入挑戰級棧道,坡度走天梯充滿挑戰性。

紅毛杜鵑長在水里鄉境   紅艷艷花朵透明吸晴   紅豆樹結實果莢裂見紅豆掛枝頭   後尖山三角點拍照留念

後尖山水里邊界長出紅毛杜鵑花朵鮮艷晶瑩愓透。

有趣的是後尖山上生長的紅毛杜鵑剛好長在水里鄉境內,紅艷艷的花朵超晴,還有紅豆樹結果,果莢裂開紅通通的果實掛在樹枝間美呆了;來到山頂就是後後尖山三角點拍照留念,極目四望遠山近景,登高就是這麼爽快,看著家鄉活盆地,遙想當年稻浪隨風搖曳之美。下山後可走訪會彈跳的活盆地,中央大排划船買農特產品..感受村落的濃濃人情味。

紅豆樹結出紅通通日果實掛枝頭,也是後尖山的特色植物。

後尖山上的圓果青剛櫟。

後尖山上的菱果石櫟(台東石櫟)。圖/資深媒體人沈揮勝提供

您可能也會喜歡